吃海鮮容易重金屬超標?哪些海鮮少吃為妙?專家教你這樣吃!

吃魚變聰明、吃魚減肥、吃魚對心血管疾病有效⋯⋯魚類對人體的好處我們已經熟悉,但是對於需要注意的風險卻一知半解。本文聚焦重金屬污染,一次介紹海鮮重金屬污染的途徑、對人體危害以及建議吃、不吃的食用指南。

常吃海鮮可能導致體內重金屬超標?鮭魚重金屬嚴重嗎?

海鮮重金屬含量超標的新聞,不分國內外都時有所聞。

去年,台北衛生局執行水產品抽驗時發現「一口小章魚」被檢測出重金屬「鎘」為3mg/kg ,超過標準值的兩倍。在香港,2019 年消費者委員會檢測生魚片,有 38%  的樣本也是超標將近兩倍。

超過標準聽起來沒概念?具體來說,假設每片生魚片是 12 克,只要吃 6 片生魚片就會超過上限

甚至,魚類體內含汞這一問題注定會惡化。BBC 報導因為地球暖化,北極永凍土融化會將封存於其中的汞釋放到海洋。活於海中,取於海中的生物都將受到影響。

吃海鮮會重金屬超標?哪些海鮮少吃為妙?專家教你這樣吃!
Photo by Unsplash

 

海鮮重金屬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?

不只是汞,會出現在海鮮中的常見重金屬還包含鎘、鉛和砷等元素。因為這些元素具有生物累積性、不易代謝,在一層一層的食物鏈中會逐漸被累積。提供重金屬檢驗服務的台美檢驗,為我們整理出幾種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:

1. 重金屬汞

汞,主要有元素汞、無機汞及有機汞三種型態。通常提及海鮮中的汞,多指的是「甲基汞」,為有機汞在所有型態中毒性最大。日本 1956 年的「水俁病」就是由甲基汞所引發。當地居民出現智力低下、神經錯亂、視力障礙甚至死亡等現象。

2. 重金屬砷

砷,可分為有機砷和無機砷兩種型態。在海鮮中常見的是有機砷,但是對人體的毒性較低,且可以經由尿液排出體外。然而,無機砷則會累積在人體的器官,引起慢性砷中毒。嚴重一點,甚至有引發癌症的可能。

3. 重金屬鎘

鎘,是已知的人類致癌物質。若人體長時間暴露可能導致腎臟和肺的損傷。另外,鎘也會影響代謝鈣與磷的功能,使骨頭的鈣大量流失而骨折。2016 年,台灣的血蛤及旭蟹等水產品就被檢驗出鎘超標,而日本 1950 年代著名的「痛痛病」案例,也是鎘所導致。

👉 延伸閱讀:全面解析重金屬危害!吃益生菌就可以排除重金屬?

破除迷思:鮭魚重金屬多是因深海魚?重點是「食物鏈位階」

常常聽到「少吃深海魚」避免攝入重金屬過量。深海魚重金屬易超標嗎?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,鮪魚、鮭魚、旗魚都屬「洄游魚類」而非深海魚。深海魚是生活在陽光也無法透進去的深海世界。一般來說,漁獲是以「沿岸、近海、遠洋」分類,不會特別用深度劃分。

真正需要在意的是魚類在食物鏈中的位階。

比如,汞(尤其是甲基汞)主要集中於肌肉,且與魚類中特定蛋白質會緊密結合,以致於汞的累積會隨時間而增加,在水中被植物吸收後,經由小魚吃植物,大魚吃小魚,人吃大魚的過程,逐漸累積愈來愈高的濃度於人體內,這就是生物放大作用(Biomagnification)

因此,多數大型魚類處於食物鏈上端,包含鮪魚、旗魚、鮭魚的重金屬含量會比食物鏈下端生物來得多。其中又以魚皮、內臟、脂肪最容易累積。

海鮮重金屬之外,養殖水產也有重金屬超標的風險?

那麼,不吃來自遠洋的大魚就可以完全安心嗎?

即使是養殖魚沿海或魚塭的水產,因為工廠林立大量廢水排入河川與海洋,養殖漁業所受到的污染挑戰也日趨嚴重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,曾針對全台養殖大宗漁獲進行幾次重金屬檢驗,發現不同區域因污染源不同,魚類體內重金屬的主要類型也有地域之別。

不只台灣,魚類棲息地飽受污染的情形也普遍發生於工廠林立的國家。一篇刊登於涵蓋醫學、技術、科學等的多學科數位出版期刊 MDPI 的研究表示,孟加拉海岸北部的野生魚類和養殖魚類,在肌肉組織中都被檢測出重金屬積累影響人類健康。

因此,台灣人最愛吃的鱸魚和虱目魚料理,不論是做成虱目魚骨湯或清蒸鱸魚,垂涎之餘,仍須留意養殖水產可能存在的重金屬風險。均衡飲食,不挑魚種攝取才是聰明的吃魚辦法!

Photo by Unsplash
Photo by  Unsplash

擔心海鮮重金屬?從部位到魚類,專家教你這麼吃!

魚的哪些部位易積累毒素?要減少吃什麼部位?

因為重金屬會累積在魚油脂多的部位,已有研究顯示,魚重金屬易累積部位,污染程度以頭和鰓最大,接著是肝臟,最後才是肌肉。 所以吃大型魚類(鯊魚、旗魚和鮭魚)需注意避免食用過多魚皮和內臟脂肪。

台北榮民總醫院的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,也在〈醫療新知〉中提醒大家,魚類部位中含汞量的排名為,魚頭 > 魚皮 > 魚肉 > 魚子。將魚充分加熱後,魚子中的汞含量會降低,但是魚腦、魚皮和魚肉卻不會降低。

另外,海鮮重金屬的危險也不侷限於魚類。台灣大學漁業生物試驗所教授陳弘成與其他作者發表的研究也提出,文蛤的斧足、淡菜的內臟、牡蠣的內臟、鳃、外套膜都有極佳累積重金屬的能力。

魚的哪些種類易積累毒素?要減少吃什麼魚類?

醫師這麼說

鮭魚重金屬易超標?前臺灣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曾說過,自己不吃鮭魚或旗魚,寧願吃巴掌大的竹筴魚或秋刀魚。

像鮭魚這種大型魚類,位於食物鏈頂端易積累重金屬。所以不論是每去美式大賣場總忍不住想買的挪威鮭魚,或人工養殖而非遠洋捕撈的鮭魚,都需要小心重金屬的含量是否超標!

環保署這麼說

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所架設的環境賀爾蒙資訊網站,也建議留意海鮮重金屬含量。

比如,鱈魚、鯛魚、鰻魚、烏魚、烏鯧、鱘魚、大比目魚等魚類重金屬較易累積,因此「每周食用量」不要超過一個手掌大(約160克)。至於其他魚類、貝類、頭足類與甲殼類的標準較寬,「每日食用量」不超過 150 克即可。

研究這麼說

刊登於 ScienceDirect 期刊的研究分析生魚片中不同海鮮重金屬濃度,不同種類的重金屬較長積累於不同海鮮種類中。

  • 含有「砷」的種類:金槍魚、鰤魚、章魚
  • 含有「鉛」的種類:鯔魚、鰤魚
  • 含有「汞」的種類:金槍魚、黑鳳尾魚
Photo by Unsplash

魚類食用指南,如何讓海鮮吃得更健康?

看完那麼多容易海鮮重金屬超標的例子,可別擔心得再也不吃海鮮,甚至是魚了!魚類仍然富含 Omega-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豐富的營養素,能幫助人體健壯和免疫力提升。

均衡攝食,不挑魚種

其實,台灣衛生福利部在《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》中已載明水產品的鎘、鉛、甲基汞等重金屬限量標準。凡是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產品,只要均衡攝食大小魚類,多樣化選擇魚種,即可降低重金屬累積的風險。

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在 2017 年曾發布「魚類攝食建議」:

 每週攝取量(份)魚種
最優選 Best Choises2 – 3鱈魚、鯧魚、比目魚、鱸魚、螃蟹、小龍蝦、貝類
良好 Good Choises1石斑魚、大比目魚、金槍魚
避免食用 Fish to avoid0鯊魚、旗魚、大鯖魚

控制每週攝食量

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,參與食藥署舉辦魚類攝食指南討論時表示,因為鮪魚、旗魚、油魚和鯊魚不僅是台灣民眾常吃的魚種,而且甲基汞濃度也較高。在參考國際規範之後,建議孕媽咪「每周攝食量」不宜超過 35~70 克,6 歲以下兒童「每月攝食量」不宜超過 35 克。

搭配保健食品,有效排除重金屬

一方面,可多補充維生素 C,已有研究證實可防止過量的鐵在體內累積。

另一方面,你知道在台灣,已經有通過專利申請,證實可預防重金屬的益生菌了嗎?

研究發現菌種 LP 66、LD 66,實驗證明可吸附重金屬

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.plantarum(LP 66 植物乳桿菌植物亞種,簡稱 P 菌)與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. lactis(LD 66 徳氏乳桿菌乳酸亞種,簡稱 D 菌),能夠確實附著於腸道細胞及皮膚細胞上,吸附重金屬離子,降低體內或環境中重金屬含量。

腸道吸附性是腸道菌能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,沒有吸附到腸道上就無法發揮菌株應有的功效。而LP66 及 LD66 對於人類 HaCaT 細胞及 Caco2 細胞株都具有良好之附著力,且經由實驗證明, LP66、LD66 確實能夠有效地達到吸附砷、鉛

台灣、中國兩地發明專利

發明專利的審查時間為 3-5 年,通過條件必須具有技術性,並涉及技術領域。請查明中華民國專利證書 發明第I689584 號

重點小結

魚的哪些部位最容易殘留重金屬?

魚類部位中含汞量的排名為,魚頭 > 魚皮 > 魚肉 > 魚子。將魚充分加熱後,魚子中的汞含量會降低,但是魚腦、魚皮和魚肉卻不會降低。

如何吃海鮮吃得更健康,遠離重金屬風險?

均衡攝食大小魚類,多樣化選擇魚種;控制大型魚類的每週攝取量;多補充維生素C 和可排除重金屬的益生菌。

資料來源

北市衛生署、消費者委員會、BBC News、台北檢驗、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、ScienceDirect、農業部水產試驗所、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所

此篇文章具專業醫生背書

王志文 醫生

清體LPD66™️益生菌人體試驗計劃主持醫師
現職
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肝膽胰內科主任
高雄醫學大學後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
經歷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內科總醫師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內科主治醫師

執照
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
中華民國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

關於真益生創辦團隊

 

真益生創辦團隊李鴻彬和賴永裕

創辦人李鴻彬於台灣食品界的龍頭–統一企業公司服務長達 30 年,擔任行銷長,先後創建了瑞穗鮮乳、AB 優酪乳、純喫茶、左岸咖啡館等知名長青品牌。

與同為 AB 優酪乳創始研發團隊的微生物領域頂尖專家賴永裕再度攜手合作,帶給消費大眾最真實的健康知識,以良善的起心動念打造真正對健康有益的益生菌產品。

error: 如需複製轉載文章,請洽真益生團隊